辽阳分校教务处
 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 

首页|部门概况|教务动态|服务指南|管理制度|专业设置|设备采购与管理|实践教学|下载专区|审核评估专区
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管理制度>>教学建设与改革>>正文
 

 

沈阳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
2025-01-10 15:05  

沈工大校发〔2024〕166号


为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》(教高〔2019〕6号)、《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教高〔2019〕8号)和《教育部关于印发<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>的通知》(教高〔2020〕3号)的要求,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,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,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本科课程建设,规范本科课程管理,提高教学质量,结合学校实际,特制定本办法。

一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

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,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。各教学单位、专业、教师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, 严格按照“两性一度”原则,淘汰“水课”、打造“金课”,合理 提升学业挑战度、增加课程难度、拓展课程深度,切实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。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应当坚持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理念,体现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价值塑造相融合,遵循“整体优化、资源共享、强化管理、注重实效”的思路,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本科课程建设激励机制,推进本科课程评价改革,构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多样化本科课程体系,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高质量本科课程。

二、课程设置

1.按照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,课程设置科学合理,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,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。

2.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:

(1)必要性:课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,注重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价值塑造,能够优化学生知识结构;

(2)时代性:课程内容注重知识逻辑体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,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知识;

(3)可行性:课程负责人与团队教师具有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能力,教学组织科学、合理,符合学校对课程的开设要求。

三、课程建设

1.学校建立校-省-国家三级培育机制,通过校级一流课程建设,选拔和推荐申报省级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逐步建设一批教学理念先进、教学内容丰富、教学方法先进、教学效果良好的一流本科课程,并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引领和辐射作用,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教学、研究教学、关注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良好育人氛围。

2.课程建设涵盖基础性建设与提高性建设两个层次。基础性建设包括课程的教学基本资料建设与完善,教学任务安排与落实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,课程考核与评价,提高课程教学效果。提高性建设包括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,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导向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,加强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,建设优质特色的在线课程并共建共享;创新课程教学模式,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、专创融合,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,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

3.课程建设共分为四级:国家级课程、省级课程、校级课程、一般课程。校级及以上课程,在基础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前提下,着力提高性建设,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品质,积极利用智慧课程平台积聚、呈现、共享课程资源,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更多机会。一般课程应着力进行基础性建设,科学界定课程教学目标,修订并完善各项课程教学文件,建立并逐步形成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条件,加强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与课程考核环节,提高课程教学效果。

4.课程建设坚持知识、能力、素质有机融合,以“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”为方向,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,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,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建设数字化课程,传承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,凝炼突出课程建设的特色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:

(1)课程思政建设

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,抓实抓好课程思政建设,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,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。深化“五育并举”,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,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。

(2)课程内涵建设

优化课程目标,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,坚持前沿引领。 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、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,聚焦“四新” 建设,坚持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,鼓励与行业企业共建、共同讲 授课程,注重知识的继承创新与交叉融合,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、

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、跨专业能力融合、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,构建特色自主知识体系,将通识教育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,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。

(3)课程教学团队建设

建强教学团队,强化教学研究,定期集体备课、研讨课程设计。课程负责人师德高尚、治学严谨,教育教学能力强,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,能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,带领课程团队进行 高质量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。加强教学梯队建设,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,发挥好“传帮带”作用。课程团队成员师 德师风端正,团队协作意识强,满足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;富有创新精神,教育教学理念先进,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,探索实践提升课程质量的路径和方法。

(4)课程信息化与资源建设

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,基于学校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,建设丰富、优质的视频库、习题库、案例库等教学资源,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,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学习路径,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化、个性化学习的需要。

(5)创新教学方式方法

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,注重因材施教,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。课程的大班讲授、小班研讨、实习实践等教 学环节应科学规划、有机衔接;根据课程特点,采用翻转式、TBL (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)、CBL(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)、PBL(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)等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,促进师生之间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,做到教学相长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,提升教学效果。

(6)建立多元评价体系

科学设立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评价指标,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、创新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、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,强化过程性评价、形成性评价,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纵向评价、全要素横向评价、全周期多维评价的综合学业评价体系。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。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、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,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,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。加强研究型、项目式学习,丰富探究式、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,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。加强非标准化、综合性等评价,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度。

四、课程管理与评价

1.强化课程的校院两级管理,全校本科课程管理及建设工作由教务处统筹协调、教学单位具体负责。

2.教务处负责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人才培养要求,制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制度;研究确定、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;组织全校课程建设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;统筹学校通识教育课程、学科平台基础课程和特色核心课程建设工作,一体推动相关核心教材、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师资队伍建设;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,规范课程升级改造与退出停开机制。

3.各教学单位是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,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需要,制订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管理细则,统筹学院课程建设工作,协助课程团队建设跨学科课程;监督指导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;配合开展课程质量评估,做好本单位课程升级改造与退出停开工作;其他涉及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。

4.基层教学组织(教研室)具体实施课程建设,主要包括:建立规模适宜、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,建立传帮带机制;组织制(修)订、审核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;开展教学研究,组织集体备课,统一教学标准和进度;加强教学资源、课程信息化和高质量教材建设;推进教学内容更新,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;强化教材编审选用管理和课程内容审核把关;强化实践教学建设;其他涉及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。

5.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常态化机制,通过实施督导、领导及同行听课制度、组织参加课堂教学比赛、教学常规检查等多种措施,从教学态度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考核,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。

6.逐步建立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常态化机制,针对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,从师资队伍、教学条件、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、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、课程考核与持续改进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质量实施评估,推进课程建设质量提升。

五、课程建设专项项目

1.教务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实际需要,每年以“课程建设专项立项”的形式重点支持建设具有先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,教学质量高的课程。鼓励省、校级教学名师牵头建设,培育更多省级、国家级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。课程建设成果纳入本科教学考核指标。

2.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视情况给予专项经费支持,建设期为1~2年。采取项目制管理,包含申报立项、中期检查、结项验收、示范推广等环节。

3.学校支持未立项的课程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,建设及应用效果好的课程在“课程建设专项立项”时给予优先立项。

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,由教务处负责解释。原《沈阳工业大学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(沈工大教发〔2015〕56 号)》废止。

关闭窗口

教务管理  

 

* 教务管理平台(学生教师端)
* 教务管理平台(管理端)
* 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
* 大学外语四六级成绩查询
*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
* 学籍学历学位查询
快速导航  

 

* 网络教学平台(超星)
* 沈阳工业大学雨课堂
* 中国大学MOOC(慕课)网
* 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管理系统
* 云平台网上阅卷系统
* 实验空间-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
* 教学视频应用云平台

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教务处  地址: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光华街30号